“西藏正處在一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鉅變時代,歷史將啓示今人的前進,記住歷史才能更好前行,遺忘歷史就是背叛。”——喜饒尼瑪,1955年5月出生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從一個農奴的後代成長為著名學者、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長期從事近代藏族歷史、漢藏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先後出版或發表了《近代藏事研究》《民國藏事論集》《中華民國時期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的關係》(合著)《蒙藏委員會檔案中的西藏事務》(合著)《從兩份滿文檔案看西藏宗教領袖的朝貢》《論民國時期十三世達賴喇嘛的心理嬗變》《國民政府的蒙藏政策及管理機構研究》等著述,為藏族歷史研究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揭開塵封歷史,講述過往之事;聽,喜饒尼瑪教授娓娓道來。敬請關注“民國涉藏那些事”。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戰爭迅猛發展,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消息在西藏傳開後,英國人黎吉生與西藏上層親英分子的接觸愈來愈頻繁。 >>
1919年,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關係史上有件重要的事值得一提,這就是“甘肅代表團赴藏”。議及此事,常感嘆讀書人、寫書人也非“百無一用”。 >>
1931年, 西藏駐京辦事處處長、雍和宮堪布貢覺仲尼(1885—1944)向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提交報告,要求將其漢文名由“棍卻仲尼”改為“貢覺仲尼”。這件事,説來話長。 >>
1945年,西藏風雲再起。西藏色拉寺僧人與噶廈的矛盾越發激烈。傑扎倉堪布阿旺嘉措被迫出走內地。 >>
江贊桑布,這位“雍和宮札薩克喇嘛唐古忒堪布”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十三世達賴喇嘛入京覲見時奉命留京。 >>
民國時期風雲變幻,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邊疆多事。但也有不少知識分子致力於自己的抱負,為國分憂。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地理文獻學和歷史氣候學的開拓者徐近之就是其中之一。 >>
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往往並非如此簡單,非黑即白,而往往界限不清,需要我們用確鑿的史料去仔細研究、鑑別,才能得出客觀、公允的結論。 >>
明年就是西藏和平解放70週年了。1951年至2021年,時間已將過去70年。 >>
在決定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戰爭中,眾多愛國人士挺身而出,他們或投入戰場,親臨前線為保家衞國浴血奮戰;或為獲取敵方情報深入簡出、隱姓埋名,犧牲自我;或以筆做槍,刺向敵寇。 >>
中國共產黨在藏族地區的工作是具有特殊影響力和感召力的。一般人多以為主要在工農紅軍北上抗日時,共產黨人才到了藏區,幫助藏族人民從事革命工作。 >>
山西五台山寺廟林立,其中分黃廟、青廟兩大類。黃廟即藏傳佛教寺院(當地稱喇嘛廟)。對於篤信佛教的藏族百姓來説,五台山是一個非常神聖的地方。八思巴、釋迦益西、十三世達賴喇嘛、九世班禪、章嘉呼圖克圖等不少藏傳佛教高僧都曾在此誦經駐錫。 >>
1935年2月,為了緬懷在中央與西藏地方關係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駐藏官員劉樸忱,國民政府駐藏官員蔣致餘在西藏地方的幫助下,提出為其植碑修墓。為此,當時的中央政治會議決議:建立紀念碑塔經費在致祭達賴專使行署及留藏辦事人員經費節餘項中支出。 >>
1935年1月,滴水成冰,拉薩。街頭巷尾,一條消息不翼而走。 前些日子到藏致祭十三世達賴喇嘛的國民政府總參議劉樸忱去世了! 大多數百姓不知道他是個什麼人?這話還得從頭説起。 >>
藏族著名佛學大師喜饒嘉措被毛澤東、周恩來、習仲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親切地稱為“愛國老人”, 習近平總書記讚譽他為藏傳佛教界愛國愛教的代表性人物。他為祖國統一、民族團結作出過重要貢獻。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在我國五所一流大學任職。往事如煙,但仍留史冊。 >>
白雲蒼狗,日月輪迴,多少煙雨風塵已消逝在時光的足跡中。但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現在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時,模範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 >>
我對民國時期藏族地區的歷史頗有興趣,也做了一些研究。常聽有人提到舊西康省的教育辦得不錯,深感疑惑。我就是從甘孜州爐霍縣(原屬西康省)走出來的,知道縣裏有幾個識字的。 >>
1931年5月初,國民政府首都南京,春雨瀟瀟。九世班禪首次抵達南京的任務,是出席國家最重要的會議——國民會議。 >>
1944年1月,抗戰仍在激烈進行中。陪都重慶來了一個“拉卜楞一百零八寺致敬團”。團員們的服裝等和團長“黃司令”的魁梧身材,還有“拉卜楞”的名稱以及團員們別有風味的歌舞姿態,都給人們以新奇的感覺。 >>
九世班禪的會議主旨發言,從西藏的歷史説到當下的現實,寄希望於學者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啓蒙民眾、引領民眾抵抗帝國主義者的侵略。其精闢的講演令國府要員及諸多學者感慨良多,頗為佩服。 >>
中華民國第六屆全國運動會將要舉辦的消息引起了正在內地的九世班禪的注意。他認為這是向全國民眾展示西藏地方形象,同時也是再一次表明西藏地方是中國一部分的絕佳機會。為此,九世班禪決定派出以西藏班禪駐京辦公處附設補習學校(簡稱西藏補習學校)學生為主的西藏代表隊參加。 >>
1930年2月16日,拉薩西郊“堅贊魯頂”(俗稱接官亭 ) 鼓號齊鳴,人歡馬叫。西藏地方的文武官員及藏軍士兵正列隊歡迎貴客的到來。看熱鬧的藏族僧俗百姓在擁擠的人羣中,爭相詢問,貴客是誰?何方人氏?當得知來者是色拉寺麥巴扎倉堪布貢覺仲尼時,人們愣住了,一個普通的扎倉堪布,何以能享受如此禮遇? >>
8月3日,遠征軍為攻進密支那城,動員和組織士兵組成敢死隊。報國心切的洛桑尼瑪帶頭參加。是日,洛桑尼瑪與戰友們吶喊着:“兄弟們,為了國家,衝啊!衝啊!”在呼嘯的炮火中,衝進了密支那城。敢死隊的勇敢讓後續官兵士氣大振,很快拿下密支那城。日軍少將水上源藏見大勢已去,開槍自殺。 >>
班禪額爾德尼年俸定為十二萬元,由中央按月發給”。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並非是給九世班禪個人的薪俸,而是“其個人費用及隨從、僧徒等之生活等費”,這些都需要“由年俸內開支”。 >>
1942年夏末的一天,成都尚未洗去夏日的酷熱。坐在街邊乘涼的人們,搖着大蒲扇,擺着龍門陣,議論着中日戰事,暢談着家長裏短。突然,空襲警報又響了起來! >>
他們在幾個月時間裏拍攝了長十本的《西藏巡禮》。有專家認為“《西藏巡禮》雖然不具備那個年代《華北是我們的》那種‘強度的時間性與深度的政治性’;也沒有《民族萬歲》那般‘良好的蒙太奇’,但它對西藏自然景色和充滿宗教氣氛的人文精神的展示以及其內含的樸素而又深情的審美意藴,也能誘發人們的愛國抗日激情。也正因為這個特點,《西藏巡禮》在抗戰紀錄片中,也是獨樹一幟的。” >>
阿宗夫人“遠處巴安(即今四川省甘孜州巴塘縣),子女均遠離膝下,既乏人承菽水之歡,又未能享受國家榮譽褒獎及榮軍家屬應享之優待。”阿宗不但不為之灰心失望,還教育子女為國效勞。“這種忠誠報國之精神,內地尚不多見,其在邊疆婦女這種,尤屬難能可貴,誠邊疆人民之楷模也。” >>
適逢國慶68週年,又逢《國歌法》正式施行,感懷之際想起小時候,我們唱國歌的情景。面對五星紅旗,唱起國歌,當時的感覺就是特別雄壯激昂,自豪感、光榮感油然而生。我至今記得唱國歌時,大家對歌詞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一直不理解。後來才知道這是由抗日戰爭時候的《義勇軍進行曲》改編的。 >>
文章特別提到“據日本投降後的統計資料顯示,黃埔軍校畢業生在戰後倖存者僅一萬一千多人,相比之抗戰期間入校受訓的20萬學生,黃埔軍校生在抗戰中的犧牲率高達95%。”此時,我才注意到自己特別關注的十六期這批學生畢業時正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期。顯然,他們是走上戰場,最終血染前線,為他們深愛的國家捐軀,再一次用自己鮮活的生命證明了是中華各民族人民締造和捍衞了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